2.目前,現有針對冒菜、麻辣燙等湯食品類的烹飪一般都是人工來完成,需要廚師根據客人的點餐內容將菜品放入煮菜漏鬥內,廚師根據經驗判斷菜品煮熟後在倒入餐碗中,最後加入湯汁,完成烹飪。而目前餐館、食堂等往往受限於人力成本及後廚空間,使得能安排作業的人員也總是有限的,基於人們的生活習慣促使用餐時間比較集中,在此情況下會造成人們用餐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排隊等待。 3.綜上,以單純性的人工操作烹飪已不能夠滿足人們加快的生活節奏。此外,人工烹飪往往還存在著其他缺陷,如:需要人工配合較多,導致成本增加,且效率低下;煮熟程度不一致造成口感不佳;人工烹飪使得餐品衛生也無法得到保障等。因此,需要開發一款能夠自動進行取料、烹飪、出碗、盛放、輸送等工序的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 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以克服現有技術烹飪需要人工配合多、成本高、效率低、用餐等待時間長、煮熟程度不一致、餐品衛生無法得到保障的缺陷。 5.本發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包括:用於存儲料盒的第一存儲貨架、自動烹飪裝置、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第一餐具出料裝置和自動加湯裝置,所述自動烹飪裝置包括煮鍋、烹飪漏鬥和翻轉機構,所述烹飪漏鬥安裝在所述翻轉機構上並置於所述煮鍋內;所述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位於所述第一存儲貨架和所述自動烹飪裝置之間,用於從所述第一存儲貨架上抓取對應的料盒並將料盒內的菜品投放至所述烹飪漏鬥內;所述第一餐具出料裝置用於將其內存儲的餐具逐個抓取搬運出料,所述翻轉機構能夠驅動所述烹飪漏鬥翻轉將烹飪後的菜品倒出至運輸到位的餐具內,所述自動加湯裝置用於向搬運至加湯位置的餐具內自動進行加湯。 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存儲貨架包括間隔排列的多個料盒存儲層架以及架體,所述料盒存儲層架的中部通過貨架轉軸安裝在所述架體上,且多個所述料盒存儲層架的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連杆構成四連杆機構;所述架體上安裝有用於調節所述料盒存儲層架傾斜度的角度調節機構。 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角度調節機構包括調節絲杆、絲杆螺母和角度調節連杆,所述調節絲杆轉動安裝在所述架體上,所述絲杆螺母套裝在所述調節絲杆上,所述角度調節連杆鉸接在所述絲杆螺母和所述料盒存儲層架之間。 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料盒存儲層架上均排列安裝有若幹輸送流道以及位於所述輸送流道上方的彈片,所述輸送流道向下傾斜的一端安裝有前擋塊,所述彈片彈性抵置在由所述前擋塊止擋的料盒上。 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包括料盒分揀機械手和投放機械手,所述料盒分揀機械手安裝在所述第一存儲貨架上,所述投放機械手安裝在所述自動烹飪裝置上,所述料盒分揀機械手能夠將從所述第一存儲貨架取出的料盒交接至所述投放機械手上。 1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料盒分揀機械手包括用於抓取料盒的料盒夾爪組件以及用於驅動所述料盒夾爪組件沿x、y、z軸方向往複運動的第一x軸滑移模組、第一y軸滑移模組和第一z軸滑移模組。 1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z軸滑移模組包括一階延展臂、滑動安裝在所述一階延展臂上的二階延展臂以及滑動安裝在所述二階延展臂上的三階延展臂,所述料盒夾爪組件可滑動安裝在所述三階延展臂上,所述二階延展臂上安裝有用於帶動其運動的齒條和可轉動的z軸同步帶,所述z軸同步帶與所述一階延展臂和所述三階延展臂固定連接。 12.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翻轉機構包括翻轉連杆、翻轉軸、驅動所述翻轉軸旋轉的翻轉驅動裝置以及擋板,所述烹飪漏鬥懸掛軸設在所述翻轉連杆一端部,所述翻轉連杆另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翻轉軸上,所述翻轉驅動裝置驅動所述翻轉軸和翻轉連杆轉動時能夠帶動所述烹飪漏鬥移動並使其下部止擋在所述擋板上完成翻轉動作。 13.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煮鍋具有用於容納湯液的腔體,所述腔體底部設置有至少一個自噴湧構件,所述自噴湧構件具有一噴湧孔,所述噴湧孔的口徑自下而上逐漸縮小,使得湯液加熱煮沸後能夠通過所述自噴湧構件向上產生噴湧。 14.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腔體底部安裝有隔板,所述自噴湧構件固定連接在所述隔板的底部,所述隔板對應於所述噴湧孔處開設有第一通孔。 1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煮鍋沿側壁設置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與所述煮鍋上設置的出水口連通。 1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引流槽包括靠近所述煮鍋頂部設置的溝槽以及與所述溝槽連通的深槽,所述深槽延伸至所述煮鍋底部,所述出水口設置在所述深槽底部。 1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自動烹飪裝置設置有用於烹飪不同分類菜品的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所述第一烹飪區和所述第二烹飪區均安裝有所述煮鍋和所述烹飪漏鬥,以及分別配置有所述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 1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自動烹飪裝置還包括餐具輸送裝置,所述餐具輸送裝置包括用於放置餐具的移動平台和輸送直線模組,所述移動平台滑動安裝在所述輸送直線模組上,所述輸送直線模組能夠驅動所述移動平台運動使其上的餐具與所述第一烹飪區或所述第二烹飪區上相應的所述烹飪漏鬥對位。 1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餐具出料裝置包括料倉、第一搬運機構和舉升機構,所述舉升機構包括舉升驅動模組和安裝在所述舉升驅動模組上的托板,所述托板位於所述料倉內堆疊放置多個餐具的下方,所述舉升驅動模組能夠驅動所述托板將餐具舉升再由所述第一搬運機構逐個抓取進行搬運出料。 20.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餐具出料裝置還包括一可旋轉的平台底板,所述料倉設置有若幹個並呈環形等間距固定安裝在所述平台底板上,所述平台底板一一對應於所述料倉開設有用於為所述托板移動避位的若幹第一避讓槽,所述舉升機構設置在其中一所述料倉的一側。 21.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料倉包括用於承載餐具的底板、固定鈑金和若幹護邊,所述底板安裝在所述平台底板上,所述護邊均連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固定鈑金之間並形成一條供所述托板運動的舉升通道。 22.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搬運機構位於所述料倉的上方,與所述舉升機構相配合使用,所述第一搬運機構包括用於抓取餐具的第一夾爪組件以及驅動所述第一夾爪組件分別沿x、y軸方向往複運動的第一水平直線模組和第一豎直直線.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自動加湯裝置上安裝有第二搬運機構,用於將盛放有烹飪後菜品的餐具搬運至加湯位置,所述第二搬運機構包括第二水平直線模組、滑台裝置和用於抓取餐具的第二夾爪組件,所述滑台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二水平直線模組上,所述第二水平直線模組能夠驅動所述滑台裝置沿x軸方向往複運動,所述第二夾爪組件安裝在所述滑台裝置上,所述滑台裝置能夠驅動所述第二夾爪組件沿y軸方向往複運動。 24.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位於所述自動加湯裝置一側的托盤出料裝置,所述托盤出料裝置包括托盤上料機構、托盤搬運機構和托盤輸送流線,所述托盤搬運機構設置有搬運吸盤、上下搬運模組和平移搬運組件,所述上下搬運模組和所述平移搬運組件配合使用能夠驅動所述搬運吸盤將所述托盤上料機構上的托盤吸附並移動放置在所述托盤輸送流線.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托盤輸送流線上安裝有若幹擋停組件,所述擋停組件包括可上下移動的擋停板,托盤輸送至對應工位後由所述擋停板進行止擋。 2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托盤出料裝置的一側安裝有自動出飲料裝置,所述自動出飲料裝置包括第二存儲貨架和飲料分揀機械手,所述第二存儲貨架設置有間隔布置用於存儲飲料的多個飲料存儲層架,所述飲料存儲層架均朝向一側傾斜,所述飲料分揀機械手能夠從所述飲料存儲層架上抓取對應的飲料並放置在到達相應工位處的托盤上。 2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托盤出料裝置的一側安裝有自動出主食裝置,所述自動出主食裝置包括有第二餐具出料裝置和自動打飯機構,所述第二餐具出料裝置與所述第一餐具出料裝置結構相同,所述第二餐具出料裝置內的餐具出料時先由所述自動打飯機構投放主食後再放置在到達相應工位處的托盤上。 2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料盒回收流線,所述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能夠將投放後的料盒放置在所述料盒回收流線.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30.1、本發明提供一種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設置有第一存儲貨架、自動烹飪裝置、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第一餐具出料裝置、自動加湯裝置、第二搬運機構、托盤出料裝置、自動出飲料裝置、自動出主食裝置以及料盒回收流線,各裝置協同工作,由取料、烹飪、出餐具、倒菜品、餐具搬運加湯、托盤輸送、放置飲料及主食到出餐等工序全程自動化作業,自動化程度高,能夠實現智能化烹飪,大大提高出餐飲效率,減少顧客用餐等待時間,其功能完善,滿足使用所需,除備料外無需投入人力,節省人力成本支出,且衛生也能夠得到有效保障; 31.2、自動烹飪裝置設置有用於烹飪不同分類菜品的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分類明確,且每個烹飪漏鬥獨立工作,通過設定不同的烹飪時間,以保證不同類別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確保菜品較佳的口感; 32.3、自動烹飪裝置中的煮鍋內安裝有隔板,隔板上固定連接有自噴湧構件,液體煮沸時能夠通過自噴湧構件內噴湧孔向上產生噴湧,對上方的烹飪漏鬥內的菜品衝擊,達到攪拌的效果,並且隔板能夠有效避免出現粘鍋;同時在煮鍋沿側壁設置有引流槽,可有效去除液體中的浮沫。 107.9——自動出主食裝置;10——料盒回收流線——第二回收流線——料盒側推組件。 111.參閱圖1至圖25,本發明提供一種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包括:第一存儲貨架1、自動烹飪裝置2、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3、第一餐具出料裝置4、自動加湯裝置5、第二搬運機構6、托盤出料裝置7、自動出飲料裝置8、自動出主食裝置9和料盒回收流線和呈上下間隔布置用於放置料盒的多個料盒存儲層架11,料盒存儲層架11的層數、列數以及上下相鄰兩個料盒存儲層架11之間的高度可根據實際所需進行調整。料盒存儲層架11的中部通過貨架轉軸13安裝在架體12上,且多個料盒存儲層架11的兩端分別轉動連接有兩個連杆14,分別通過連杆14將多個料盒存儲層架11的同一端連接起來,以此構成四連杆機構,使得料盒存儲層架11能夠同步繞貨架轉軸13轉動。 113.參閱圖4,架體12的底部安裝有角度調節機構,角度調節機構與最下層的料盒存儲層架11連接,用於調節料盒存儲層架11的傾斜度。角度調節機構包括轉動安裝在架體12上的調節絲杆15、套裝在調節絲杆15上的絲杆螺母16、滑塊17、導軌18和角度調節連杆19,調節絲杆15貫穿架體12的一側壁,並在調節絲杆15與架體12的一側壁之間安裝有軸承,調節絲杆15的左端通過另一軸承轉動安裝在支撐座上。絲杆螺母16上固定有螺母安裝板,並與滑塊17連接,滑塊17滑配在導軌18上。角度調節連杆19的一端鉸接在絲杆螺母16上的螺母安裝板上,角度調節連杆19的另一端鉸接在料盒存儲層架11底部。調節時,轉動調節絲杆15帶動絲杆螺母16沿導軌18移動,絲杆螺母16拉動或推動角度調節連杆19運動,最終帶動料盒存儲層架11繞貨架轉軸13轉動,直至使料盒存儲層架11的傾斜度達到所需要求。 114.參閱圖5,料盒存儲層架11上均排列安裝有若幹輸送流道110,輸送流道110向下傾斜的一端安裝有前擋塊111。輸送流道110可采用流利條結構、自動輸送線或者伸縮輸送機構等,優選的采用流利條結構,通過采用此結構設計,在存儲料盒時,隻需要將料盒放置在輸送流道110上較高的一端,料盒受重力沿輸送流道110自動下滑,直至由前擋塊111所阻擋,重複進行放置料盒,前一料盒依次擋住後續料盒,至每個輸送流道110存滿料盒,備貨完畢,實現自動達到位置,無需借助外力或人工,節約成本。為了避免在備料時前一料盒被後一料盒撞飛,通過在料盒存儲層架11位於輸送流道110的上方均安裝有彈片,彈片彈性抵置在由前擋塊111止擋的第一個料盒的頂部邊緣上,在抓取第一個料盒時,能夠使彈片發生彈性形變;此外在料盒存儲層架11上位於輸送流道110兩側均安裝有壓邊,壓邊自第二個料盒向後延伸至端部,兩側的壓邊對料盒的側邊進行限位,防止第二個料盒以及之後的料盒被撞飛。 115.其中,調節絲杆15延伸出架體12側壁的一端安裝有把手112,通過旋轉把手112帶動調節絲杆15轉動進行調節。當然也可選用伺服電機驅動調節絲杆15轉動實現自動調節。 116.參閱圖6和圖7,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3包括料盒分揀機械手31和投放機械手32,料盒分揀機械手31安裝在第一存儲貨架1上,用於從料盒存儲層架11上抓取對應的料盒。為了便於理解,定義以第一存儲貨架1的豎直邊為y軸向、水平左右邊為x軸向、以及同時垂直y軸向和x軸向的方向為z軸向。料盒分揀機械手31包括用於抓取料盒的料盒夾爪組件311以及用於驅動料盒夾爪組件311沿x、y、z軸方向運動的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第一y軸滑移模組313和第一z軸滑移模組314。 117.參閱圖6,第一y軸滑移模組313包括y軸驅動裝置3131、y軸同步帶3132、兩個y軸滑軌3133和y軸安裝板3134,y軸滑軌3133沿y軸方向布置,y軸安裝板3134連接在兩個y軸滑軌3133頂部,兩個y軸滑軌3133和y軸安裝板3134均固定安裝在架體12上。y軸驅動裝置3131固定安裝在y軸安裝板3134上,y軸驅動裝置3131包括y軸伺服電機和安裝在y軸伺服電機上的減速機。架體12上下安裝有兩個同步輪,y軸同步帶3132沿y軸方向繞設在兩個同步輪上,y軸伺服電機通過減速機驅動其中一同步輪轉動,帶動y軸同步帶3132轉動。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具有一x軸安裝板,x軸安裝板通過滑塊滑配在兩個y軸滑軌3133上,並且x軸安裝板通過同步帶壓板與y軸同步帶3132連接。y軸驅動裝置3131驅動y軸同步帶3132轉動帶動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沿y軸滑軌3133上下往複滑動。 118.同理,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的結構原理與第一y軸滑移模組313結構原理相同,同樣由伺服電機和同步帶輪機構驅動,此處不再進行詳細贅述。第一z軸滑移模組314安裝在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上,由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驅動沿x軸方向運動。 119.參閱圖7,第一z軸滑移模組314包括一階延展臂3141、滑動安裝在一階延展臂3141上的二階延展臂3142以及滑動安裝在二階延展臂3142上的三階延展臂3143,料盒夾爪組件311可滑動安裝在三階延展臂3143上,上述滑動安裝方式均采用滑塊、滑軌相配合使用方式。一階延展臂3141安裝在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上,一階延展臂3141上安裝有伺服電機和減速機,並在減速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齒輪3146,二階延展臂3142上固定安裝有用於帶動其運動的齒條3144和可轉動的z軸同步帶3145,齒條3144與齒輪3146齧合。二階延展臂3142上位於兩端處均安裝有可轉動的同步輪,z軸同步帶3145繞設在兩個同步輪上,且z軸同步帶3145的上側通過一同步帶壓板固定連接在一階延展臂3141上,z軸同步帶3145的下側通過另一同步帶壓板固定連接在三階延展臂3143上。第一z軸滑移模組314工作時,其上的伺服電機通過減速機驅動齒輪3146轉動,齒輪3146帶動齒條3144移動,再帶動二階延展臂3142同步移動,同時使z軸同步帶3145跟隨轉動,z軸同步帶3145轉動時帶動在三階延展臂3143在二階延展臂3142上滑動,進而使得三階延展臂3143及其上的料盒夾爪組件311的移動速度為齒條3144速度與z軸同步帶3145轉動速度和,進而實現倍速功能,大大縮短了取貨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三階延展臂3143上同樣安裝有伺服電機和同步帶輪機構,用於驅動料盒夾爪組件311在三階延展臂3143上滑動,此結構原理與第一y軸滑移模組313原理相同,此處不再重複贅述。進而實現料盒夾爪組件311在z軸向上具有三階伸展功能,提高了料盒夾爪組件311在z軸向上的行程,擴大了抓取範圍。 120.其中,料盒夾爪組件311采用氣動夾爪,設置有兩個呈叉杆狀的第一料盒夾爪3111,料盒上具有外翻邊,氣動夾爪驅動兩個第一料盒夾爪3111相對移動夾持在料盒的外翻邊下方,進而夾取料盒。 121.參閱圖8和圖9,自動烹飪裝置2包括煮鍋21、烹飪漏鬥22、翻轉機構23和烹飪機架 25,煮鍋21固定裝置在烹飪機架25內,翻轉機構23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並位於煮鍋21一側,烹飪漏鬥22安裝在翻轉機構23上並置於煮鍋21內,且其下部分位於煮鍋21內的湯液中。投放機械手32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料盒分揀機械手31取出的料盒交接至投放機械手32上,由投放機械手32將料盒內的菜品投放至烹飪漏鬥22內,再由翻轉機構23驅動烹飪漏鬥22翻轉將烹飪後的菜品倒出。 122.參閱圖12,投放機械手32包括協作機械手321和投料夾爪組件322,協作機械手321通過底座固定塊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投料夾爪組件322安裝在協作機械手321上,投料夾爪組件322由協作機械手321驅動到達指定取料位置,取料後再移動至指定放料位置,並將菜品倒入對應的烹飪漏鬥22中。本實施例中協作機械手采用六軸協作機械手,投料夾爪組件322采用電動夾爪,當然也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選擇其他結構的機械手以及夾爪組件,本技術在此不作限製,不再進行一一贅述。投料夾爪組件322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二料盒夾爪3221,兩個第二料盒夾爪3221可相對移動夾取用於放置待加工菜品的料盒。兩側的第二料盒夾爪3221上均安裝有上下相對的兩個夾板,兩個夾板之間形成用於夾持料盒相對兩外翻邊的夾持槽,並在兩個第二料盒夾爪3221的兩端部均設置有用於止擋料盒另外相對兩側邊的擋邊,以此能夠提高抓取料盒的可靠性,在將菜品倒出時可避免料盒掉落。 123.參閱圖10,翻轉機構23包括翻轉連杆231、翻轉軸232、驅動翻轉軸232旋轉的翻轉驅動裝置233以及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的擋板234。烹飪機架25上固定安裝有轉軸安裝支架,翻轉軸232兩端通過軸承轉動安裝在轉軸安裝支架上。兩個翻轉連杆231的右端均固定連接在翻轉軸232上,翻轉軸232繞中心軸線旋轉時帶動兩個翻轉連杆231同步轉動。烹飪漏鬥22的上部兩側分別懸掛軸設在兩個翻轉連杆231的左端部,使得烹飪漏鬥22可相對翻轉連杆231進行擺動。可以理解的是,烹飪漏鬥22受自身重力能夠保持豎直狀態。翻轉驅動裝置233包括翻轉電機,翻轉電機通過固定板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翻轉電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鏈輪,翻轉軸232上同樣安裝有另一鏈輪,兩個鏈輪之間通過傳動鏈條連接。菜品烹飪完成後,翻轉電機通過傳動鏈條驅動翻轉軸232轉動,使翻轉連杆231帶動烹飪漏鬥22沿端部軌跡運動,直至烹飪漏鬥22下部止擋在擋板234上,繼續轉動時,烹飪漏鬥22翻轉使口部傾斜向下倒出菜品。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翻轉驅動裝置233采用的具體結構為本實施例最優方式,當然也可以采用翻轉電機通過聯軸器直接與翻轉軸232連接,通過控製翻轉電機的旋轉角度,即驅動翻轉軸232滿足一定角度旋轉,同樣可實現帶動烹飪漏鬥22進行翻轉。此外,翻轉驅動裝置233還可以采用在翻轉軸232上安裝齒輪,通過翻轉電機配合齒輪、齒條方式驅動翻轉軸232轉動,當然作為提供動力的翻轉電機也可替換為直線氣缸,將傳動組件作出相應調整即可,本技術在此不作限製,不再進行一一贅述。 124.優選的,在擋板234的一側設置有瀝水流道2341,瀝水流道2341的下端傾斜延伸至煮鍋21內,在烹飪漏鬥22翻轉倒出菜品時,烹飪漏鬥22帶出的湯液經瀝水流道2341回流至煮鍋21內,節約原料,避免灑出。 125.其中,烹飪漏鬥22沿側壁及底壁均開設有若幹第二通孔,供湯液流動對烹飪漏鬥22內菜品進行烹飪。烹飪漏鬥22沿內壁設置有防粘結構,防粘結構可以是設置在內壁上的凸筋或凸點等,並在烹飪漏鬥22內表麵覆設有防粘塗層,防粘塗層可以采用但不限於特氟龍塗層或陶瓷塗層,起到防粘作用。烹飪漏鬥22在開口端設置有擴張口,擴張口呈喇叭狀,可方便倒出菜品。此外,烹飪漏鬥22的形狀可采用但不限於圓形或方形結構。 126.參閱圖13至圖16,煮鍋21具有用於容納液體的腔體211,煮鍋21可以采用但不限於方形、圓形、橢圓形等形狀,在本實施例中優選采用長方形。腔體211底部設置有三個自噴湧構件212,自噴湧構件212均具有一噴湧孔2121,噴湧孔2121的口徑自下而上逐漸縮小,使得液體加熱煮沸後通過自噴湧構件212向上產生噴湧。其中,自噴湧構件212可以采用諸如喇叭狀、中空棱台狀等結構。具體的,在腔體211底部安裝有隔板213,三個自噴湧構件212間隔排列固定焊接在隔板213的底部並構成一體件,隔板213一一對應於三個噴湧孔2121處開設有三個第一通孔2131,三個烹飪漏鬥22一一對應位於三個噴湧孔2121正上方。隔板213圍繞四個側邊設置有向下的第一折邊,第一折邊支撐在煮鍋21底部內壁。隔板213上還設置有多個格柵孔,用於液體流動。自噴湧構件212圍繞下端口設置有向下的第二折邊,第二折邊與第一折邊平齊。其中,隔板213尺寸略小於腔體211的尺寸,可直接放置在腔體211中,以方便取出進行清洗。通過采用此結構設計,在對煮鍋21進行加熱時,由於自噴湧構件212及隔板213位於腔體211底部,自噴湧構件212內部液體先受熱達到沸騰條件時由噴湧孔2121向上產生噴湧,加速液體流動,進而對上方的烹飪漏鬥22內的食物衝擊,使食物在烹飪漏鬥22內進行翻滾,達到攪拌的效果,進而使食物受熱更加均勻,煮熟程度一致,並且能夠有效避免食物粘連在烹飪漏鬥22上,無需人工協助攪拌,進而有利於實現自動化烹飪的需求。同時,烹飪過程中從烹飪漏鬥22中脫離的食物會掉落在隔板213上,避免出現粘鍋、煮糊現象。 127.可以理解,自噴湧構件212的數量不做限製,本實施例中數量為三個是與三個烹飪漏鬥22一一對應所配置的。 128.此外,還可以在隔板213表麵設置防粘塗層,防粘塗層可以采用但不限於特氟龍塗層和陶瓷塗層,具有防粘作用,避免由烹飪漏鬥22中掉落的食物粘連在隔板213上。 129.參閱圖15,煮鍋21沿側壁設置有用於去除浮沫的引流槽214,引流槽214與煮鍋21上設置的出水口215連通。引流槽214包括靠近所述煮鍋21頂部設置的溝槽2141以及與溝槽2141連通的深槽2142。具體的,溝槽2141采用l形板焊接在煮鍋21內壁靠上部位置形成,為了達到對浮沫更好的引流效果,溝槽2141自煮鍋21的右側內壁起始延伸至前側內壁,形成l型;深槽2142采用另一較寬l形板焊接在煮鍋21的左側內壁,深槽2142延伸至煮鍋21底部,出水口215設置在深槽2142底部,且深槽2142的頂部與溝槽2141頂部平齊。在持續烹飪過程中液體中會產生大量浮沫,浮沫隨著液體的翻湧會向一側漂浮,進而在加湯或烹飪漏鬥22放入液體中等使得液位抬升情況下,使得浮沫順勢流入引流槽214中,並沿引流槽214流入左側最終由出水口215排出,可有效去除液體中的浮沫,避免浮沫會粘連在食物上影響可觀性。 130.參閱圖9,煮鍋21的底部還安裝有連通腔體211的排水管216,排水管216可直接連接至下水道,並在排水管216上安裝有排水閥,排水閥可采用但不限於手動閥、氣動閥或電動閥,在烹飪完畢後,可直接打開排水閥,使液體通過排水管216排出,無需人工搬運倒出,省時省力,便於進行清洗作業。 131.參閱圖8,自動烹飪裝置2還包括用於向煮鍋21補充湯液的補湯裝置26,補湯裝置26包括儲湯桶和水泵,水泵通過輸送管道連接在儲湯桶和煮鍋21之間。煮鍋21內安裝有液位傳感器,當液位低於下限閾值時,係統控製水泵啟動,將儲湯桶內的湯通過輸送管道泵入煮鍋21內,到達上限閾值後停止加湯,實現自動加湯的功能。 132.其中,煮鍋21底部安裝有加熱裝置,加熱裝置可采用電磁加熱裝置、蒸汽加熱裝 置、加熱棒裝置以及燃氣加熱裝置中的一種。在本實施例中優選采用電磁加熱裝置,相應的煮鍋采用如不鏽鋼、鐵等導磁材料。電磁加熱裝置包括加熱線圈組和控製機芯,加熱線圈組通過框架安裝在煮鍋底部,控製機芯控製加熱線圈組工作對煮鍋進行加熱。其中在加熱線圈組上安裝有換氣風扇。 133.作為本發明一個較優的實施例,自動烹飪裝置2設置有用於烹飪不同分類菜品的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均安裝有煮鍋21和烹飪漏鬥22,以及分別配置有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3。具體的,第一烹飪區具有兩個煮鍋21,第二烹飪區具有一個煮鍋21,每個煮鍋21內均容納有三個烹飪漏鬥22,且每個烹飪漏鬥22均具有與之配合使用的翻轉機構23,使得每個烹飪漏鬥22獨立工作。可以理解,第一烹飪區配置烹飪漏鬥22較多,主要用於烹飪難熟菜品,如肉類、海鮮等,第二烹飪區配置烹飪漏鬥22較少,主要用於烹飪易熟菜品,如蔬菜類等。相應的,第一存儲貨架1同樣設置有與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相配合使用的兩組,一組用於存放裝有肉類、海鮮等菜品的料盒,一組用於存放裝有蔬菜等菜品的料盒。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分類明確,加工有序進行,通過設定不同的烹飪時間,以保證不同類別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確保菜品較佳的口感。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配置的投放機械手32中的投料夾爪組件322,存在有略微區別,主要體現在尺寸不同,以適用於兩個烹飪區不同尺寸的料盒。 134.參閱圖8和圖11,自動烹飪裝置2還設置有餐具輸送裝置24,餐具輸送裝置24沿x軸方向安裝在烹飪機架25上並位於煮鍋21的一側。餐具輸送裝置24用於輸送餐具第一烹飪區或第二烹飪區上相應的烹飪漏鬥22對位。餐具輸送裝置24包括用於放置餐具的移動平台241和輸送直線滑動安裝在輸送直線上。輸送直線采用絲杆直線模組,由伺服電機驅動絲杆轉動,再通過套裝在絲杆上的螺母帶動移動平台241運動使其上的餐具與第一烹飪區或第二烹飪區上相應的烹飪漏鬥22對位。 135.參閱圖1和圖2,料盒回收流線外側,且位於料盒分揀機械手31和投放機械手32之間。料盒回收流線包括呈垂直分布的第一回收流線,第一回收流線均采用皮帶輸送方式。第一回收流線從第一存儲貨架1內抓取料盒後放置在料盒中轉平台1011上,再由投放機械手32進行抓取,完成交接。投放機械手32能夠將投放菜品後的料盒放置在第一回收流線。第一回收流線與第二回收流線之間安裝有料盒側推組件103,料盒側推組件103包括氣缸和安裝在氣缸上的推板,當第一回收流線輸送料盒至端部止擋後,氣缸驅動推板將料盒推到第二回收流線上,由第二回收流線,第一餐具出料裝置4安裝在自動烹飪裝置2右側,能夠自動出餐具並放置到餐具輸送裝置24上。第一餐具出料裝置4包括一可旋轉的平台底板41、呈環形等間距固定安裝在平台底板41上的八個料倉42、第一搬運機構43、舉升機構44以及餐具櫃體45。平台底板41通過旋轉平台46轉動安裝在餐具櫃體45內底部,旋轉平台46上安裝有伺服電機。通過伺服電機驅動旋轉平台46帶動平台底板41每次轉動一個分度,使其中一料倉42對位於舉升機構44。料倉42內均可沿豎直方向堆疊放置多個餐具,在本實施例中餐具指代餐碗,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對八個料倉42進行分類,如使用其中六個料倉42放置堂食碗,另外兩個料倉42放置外賣碗,使其功能完善,滿足所需。舉升機構44安裝在 餐具櫃體45內,設置在其中一料倉42的一側,舉升機構44包括舉升驅動模組441和安裝在舉升驅動模組441上的托板442,托板442位於對應料倉42內堆疊放置若幹餐具的下方。舉升驅動模組441結構原理與輸送直線結構原理相同,同樣采用絲杆直線將餐具舉升並由第一搬運機構43抓取進行搬運出料。 137.參閱圖18至圖20,為了實現托板442向上抬升功能,在平台底板41沿圓周邊緣開設有用於為托板442移動避位的若幹第一避讓槽411,第一避讓槽411與料倉42一一對應。料倉42包括用於承載餐具的底板421、固定鈑金422和若幹護邊423,護邊423均連接在底板421和固定鈑金422之間並形成一條供托板442運動的舉升通道。具體的,固定鈑金422位於頂部,呈c字型,底板421具有供托板442移動避位的第二避讓槽,舉升通道由第二避讓槽、護邊423之間空腔以及固定鈑金422的c字型開口所構成,舉升通道正對於第一避讓槽411。托板442位於平台底板41的下方並與其中一第一避讓槽411正對,托板442在向上移動時,穿過第一避讓槽411及底板421在舉升通道內向上移動將餐具向上舉升。 138.參閱圖19和圖20,需要說明的是,根據堂食碗和外賣碗的不同結構,對護邊423和固定鈑金422結構形狀作出適當調整,如針對於外賣碗的料倉42采用方形的護邊423,並在護邊423中部也增加有固定鈑金422,以達到適用於不同類型餐具的需求。此外,用於存放外賣碗的料倉42中的底板421上圍繞第二避讓槽外側安裝有兩個限位塊4211,可對放置在料倉42內的外賣碗方形底部進行有效定位,防止錯位。底板421使用若幹快換螺栓圍繞第一避讓槽411安裝在平台底板41上,以達到快速安裝或拆卸的作用。 139.參閱圖22,第一搬運機構43位於料倉42的上方,與舉升機構44相配合使用,能夠將料倉42內存放的餐具逐個抓取搬運出料。第一搬運機構43包括用於抓取餐具的第一夾爪組件431、第一水平直線和第一豎直直線。第一水平直線內,第一豎直直線安裝在第一水平直線上,第一水平直線能夠驅動所述第一豎直直線沿x軸方向往複運動。第一夾爪組件431安裝在第一豎直直線上,第一豎直直線沿y軸方向往複運動。其中,第一水平直線和第一豎直直線的結構原理與輸送直線結構原理相同,同樣采用絲杆直線將餐具舉升到位後,第一水平直線和第一豎直直線共同配合驅動第一夾爪組件431抓取餐具並移動放置到移動平台241上。 14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爪組件431采用現有電動夾爪,當然也可采用現有氣動夾爪等其它結構形式。第一夾爪組件431對稱設置有兩個第一餐具夾爪4311,兩個第一餐具夾爪4311可相對移動夾取餐具。兩個第一餐具夾爪4311均設置有與餐具結構匹配的弧形夾持槽,第一餐具夾爪4311位於弧形夾持槽的上方安裝有擋片。兩個第一餐具夾爪4311通過兩個弧形夾持槽夾持餐具兩側時,並由擋片對餐具頂部進行止擋,提高抓取的可靠性。 141.參閱圖1,自動加湯裝置5安裝在自動烹飪裝置2的左側位置,自動加湯裝置5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設置多個加湯機51,分別用於加入不同口味湯,如原味湯、番茄湯、海鮮湯、菌菇湯等。第二搬運機構6沿x軸方向安裝在自動加湯裝置5上,用於將盛放有烹飪後菜品的餐具搬運至加湯位置。第二搬運機構6包括第二水平直線模組、滑台裝置和用於抓取餐具的第二夾爪組件,滑台裝置安裝在第二水平直線模組上,第二水平直線模組同樣采用絲杆直線模組,所述第二水平直線模組能夠驅動所述滑台裝置沿x軸方向往複運動,所述第二夾爪 組件安裝在所述滑台裝置上,所述滑台裝置采用滑台氣缸,沿y軸方向布置,能夠驅動所述第二夾爪組件沿y軸方向往複運動。 142.具體加湯過程為:第一搬運機構43抓取餐具並放置到移動平台241上,移動平台241帶動餐具與相應的烹飪漏鬥22對位,翻轉機構23驅動烹飪漏鬥22翻轉將烹飪後的菜品倒出至餐具內,移動平台241再帶動餐具移動至左端;滑台裝置驅動第二夾爪組件向下移動到位後,第二夾爪組件夾持餐具後抬升,第二水平直線模組驅動第二夾爪組件及餐具移動至對應的加湯機51處,使餐具位於加湯機51的出湯口正下方,加湯機51通過出湯口向餐具內定量注入湯液。優選地,自動加湯裝置5的左側還安裝有加調料機52。加湯完成後,第二水平直線模組驅動餐具移動至加調料機52處,可根據顧客的點餐信息加入調味料,如辣椒油等。其中,第二夾爪組件采用氣動夾爪,設置有兩個第二餐具夾爪,兩個第二餐具夾爪同樣設置有弧形夾持槽,兩個第二餐具夾爪相對移動進行夾持餐具。其中,加湯機51和加調料機52均采用現有常規技術,其具體結構不作為本技術改進重點,對此不再進行詳細贅述。 143.參閱圖1和圖23,托盤出料裝置7安裝在自動加湯裝置5的左側,用於托盤自動輸送出料。托盤出料裝置7包括托盤上料機構71、托盤搬運機構72和托盤輸送流線沿z軸方向布置,托盤上料機構71位於托盤輸送流線設置有儲料輸送滾筒流線,儲料輸送滾筒流線的前端安裝有儲料擋板,若幹堆疊放置的托盤放置在儲料輸送滾筒流線上向前輸送,直至被儲料擋板所止擋。儲料輸送滾筒流線包括氣缸和由氣缸驅動向上抬升的擋停板,儲料輸送滾筒流線上可同時容納多摞托盤,通過氣缸驅動擋停板向上抬升對托盤進行止擋,當最前摞的托盤使用完畢後,氣缸驅動擋停板降落對後續一摞托盤進行放行,由儲料輸送滾筒流線一側,用於將托盤上料機構71上的托盤逐個抓取放置在托盤輸送流線和平移搬運組件723。平移搬運組件723安裝在上下搬運模組722上,上下搬運模組722同樣采用伺服電機配合絲杆方式驅動平移搬運組件723上下移動。搬運吸盤721安裝在平移搬運組件723上,平移搬運組件723為平移氣缸,驅動搬運吸盤721在托盤上料機構71和托盤輸送流線之間往複水平移動。搬運吸盤721采用真空吸盤,通過上下搬運模組722和平移搬運組件723配合使用驅動搬運吸盤721移動至托盤上料機構71上,將托盤吸附再移動放置在托盤輸送流線.本實施例中,托盤輸送流線采用皮帶輸送方式,帶動托盤向前輸送。此外,在托盤輸送流線上同樣安裝有若幹擋停組件74,托盤輸送至對應工位後由擋停組件74進行止擋。其中,對應於每個擋停組件74處均安裝有兩個光電開關,位於後方的光電開關用於檢測到有托盤後,控製擋停組件74作用對托盤進行止擋,另一光電開關用於檢測放行後的托盤是否已經全部脫離對應擋停板的位置,避免托盤未完全離開被擋停板誤頂飛。 146.參閱圖1和圖25,自動出飲料裝置8安裝在托盤出料裝置7的左側,自動出飲料裝置8包括第二存儲貨架81和飲料分揀機械手82。第二存儲貨架81設置有間隔布置用於放置飲料的多個飲料存儲層架811,飲料存儲層架811均朝向取料一側傾斜,且傾斜度均可進行調節。具體的飲料存儲層架811一端均通過轉軸安裝在飲料存儲層架811的框架上,另一端通過調節塊安裝在框架上,通過調節調節塊在框架上的位置,進而改變飲料存儲層架811的傾斜度。飲料存儲層架811結構原理與料盒存儲層架11結構原理相同,同樣排列安裝有若幹流 利條,並在流利條的兩側均安裝有護條,飲料放置在流利條上,順勢自動下滑止擋在端部。 147.參閱圖25,飲料分揀機械手82能夠從飲料存儲層架811上抓取對應的飲料並放置在到達相應工位處的托盤上。飲料分揀機械手82包括第二x軸滑移模組821、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和飲料夾爪組件824,第二x軸滑移模組821和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的原理與第一x軸滑移模組312和第一y軸滑移模組313的原理相同,僅存在安裝方式上的區別。具體的是,第二x軸滑移模組821安裝在框架下方,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安裝在第二x軸滑移模組821上,由第二x軸滑移模組821驅動水平左右移動;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安裝在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上,由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驅動豎直上下移動;飲料夾爪組件824安裝在所述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上,由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驅動水平前後移動。此外,根據實際使用需求,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相較於第一z軸滑移模組314僅能夠進行二階伸展。具體的第二z軸滑移模組823包括第一延展臂和第二延展臂,第一延展臂安裝在第二y軸滑移模組822上,第二延展臂滑動安裝在第一延展臂上,第二延展臂上安裝有齒條,第一延展臂上安裝有伺服電機及減速機,並在減速機輸出軸上安裝有齒輪,齒輪與齒條齧合,進而驅動第二延展臂伸展;飲料夾爪組件824滑動安裝在第二延展臂上,同樣由第二延展臂上的伺服電機配合同步帶路輪機構驅動。其中,飲料夾爪組件824采用氣動夾爪。 148.再次參閱圖1,托盤出料裝置7的一側安裝有自動出主食裝置9,自動出主食裝置9包括有第二餐具出料裝置和自動打飯機構,第二餐具出料裝置與第一餐具出料裝置4結構相同,第二餐具出料裝置內的餐具出料時先由自動打飯機構投放主食後再放置在到達相應工位處的托盤上。需要指出的是,本實施例中自動打飯機構采用現有技術,其具體結構不做為本技術所改進重點。 149.此外,本實施例上述夾爪上均安裝有檢測傳感器,用於檢測是否成功抓取到物料。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還包括電控箱,用於控製各裝置運行。 150.本實施例工作原理為:工作時,根據顧客的點餐信息,料盒分揀機械手31從料盒存儲層架11上抓取對應的料盒放置在料盒中轉平台1011上,投放機械手32進行抓取將料盒內的菜品投放至指定的烹飪漏鬥22內,之後投放機械手32把空的料盒放置在料盒回收流線進行回收;同時,第一餐具出料裝置4中的第一搬運機構43將料倉42內存放的餐具抓取搬運並放置在餐具輸送裝置24的移動平台241上,由輸送直線運動使其上的餐具與相應的烹飪漏鬥22對位;菜品烹飪完成後,由翻轉機構23驅動烹飪漏鬥22翻轉將菜品倒出至運輸到位的餐具內,移動平台241繼續帶動餐具移動至左端;由第二搬運機構6將裝有菜品的餐具抓取抬升後移動至對應的加湯機51處,加湯機51通過出湯口向餐具內定量注入湯液;若點餐信息中需要加入調味料,加完湯後,由第二搬運機構6驅動餐具繼續移動至加調料機52處加入調味料;在上述過程中,同時托盤搬運機構72從托盤上料機構71上抓取一個托盤並放置在托盤輸送流線上,托盤輸送流線輸送托盤至放飲料工位由擋停組件74擋停(在點餐信息中包含飲料情況下),由飲料分揀機械手82從飲料存儲層架811上抓取對應的飲料並放置在放飲料工位處的托盤上;托盤輸送流線繼續輸送托盤至加湯工位由擋停組件74擋停,第二搬運機構6將加湯及調味料完成後的餐具搬運到托盤上;托盤輸送流線繼續輸送托盤至放主食工位由擋停組件74擋停,自動出主食裝置9中的第二餐具出料裝置在餐具出料時先由自動打飯機構投放主食後,再放置在托盤上;最後托盤輸送流線繼續輸送托盤進行出餐。 151.由此可見,本發明一種全自動智能出餐飲設備設置有第一存儲貨架、自動烹飪裝置、自動分揀與投放機械手、第一餐具出料裝置、自動加湯裝置、第二搬運機構、托盤出料裝置、自動出飲料裝置、自動出主食裝置以及料盒回收流線,各裝置協同工作,由取料、烹飪、出餐具、倒菜品、餐具搬運加湯、托盤輸送、放置飲料及主食到出餐等工序全程自動化作業,自動化程度高,能夠實現智能化烹飪,大大提高出餐飲效率,減少顧客用餐等待時間,其功能完善,滿足使用所需,除備料外無需投入人力,節省人力成本支出,且衛生也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自動烹飪裝置設置有用於烹飪不同分類菜品的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第一烹飪區和第二烹飪區分類明確,且每個烹飪漏鬥獨立工作,通過設定不同的烹飪時間,以保證不同類別菜品煮熟程度一致,確保菜品較佳的口感;自動烹飪裝置中的煮鍋內安裝有隔板,隔板上固定連接有自噴湧構件,液體煮沸時能夠通過自噴湧構件內噴湧孔向上產生噴湧,對上方的烹飪漏鬥內的菜品衝擊,達到攪拌的效果,隔板能夠有效避免出現粘鍋;同時在煮鍋沿側壁設置有引流槽,可有效去除液體中的浮沫。 152.在以上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以上描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本發明能夠以很多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不受上麵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製。同時任何熟悉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範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發明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於本發明技術方案保護的範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