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遊娛樂官方入口在上海環球港的Z+KTV裏,65歲的李奶奶正和老姐妹們合唱《最浪漫的事》,這已經是她本月第三次來到這裏;而在隔壁的手機店內,幾位頭發花白的老年人正在試戴VR眼鏡,十分驚奇——這些曾經被視為年輕人主場的地方,如今成為老年人的“快樂老家”。 在過去,工廠大院裏的“退休職工活動室”曾是老年人主力的社交場所,一張報紙、一副象棋、幾張桌椅便是全部內容。隨著經濟發展,社區活動中心逐漸成為補充,但常因設施陳舊和內容單一,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豐富的社交與精神需求。 如今,形勢似乎在發生變化。在走訪多個商場後記者發現,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銀發經濟蓬勃發展,商場也紛紛將目光投向老年群體,推出一係列針對老年人的服務與活動,徹底顛覆了人們對老的傳統想象。 在這些被稱為“長者友好”的商場裏,老年人不再隻是安靜地散步、購物,而是盡情享受著唱歌、電競等新興娛樂活動帶來的樂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熱情。在這裏,“老”不再意味著“衰退”,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新生活序幕。 工作日上午10點,本是商場消費的“冷門時段”:學生黨在課堂,上班族埋首於工位,KTV包廂、影院影廳、餐飲座位大多空著。但現在,這個“空窗期”正被銀發族填滿,成了商場最熱鬧的時刻。 環球港Z+KTV的經理舒展,對這種變化感受最深。“以前這個點,10個包廂能有3個在用就不錯了,服務員都比客人多。”但現在,這裏熱鬧得像周末一樣——不少包廂都被60到70歲的退休職工占了,他們大多5、6個人組團來。有時甚至還要靠搶,“10點剛一開門,就有三分之一的包廂被訂下”。 原價116元的4小時歡唱,上午場現在隻要76元;49元一壺的茶水降到25元,不管多大歲數都能享受。“看起來是少賺了,但實際上是把閑著的資源用活了。”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商場精準抓住了“錯峰”。舒展給記者算筆賬:包廂空著也是空著,水電費、人工費一分不少;現在吸引老人來,不僅包廂費有了收入,他們唱完歌順路去樓下吃飯,去附近的店鋪看看鏡頭,還能帶動周邊商戶的生意。
65歲的李奶奶就是“套餐常客”。她和老姐妹們是社區合唱團的成員,以前總在公園合唱,冬天冷、夏天熱,遇上刮風下雨就隻能散夥。“現在好了,KTV裏有空調,有伴奏,唱累了還能點壺茶坐著聊天。”李奶奶說,她們不光自己來,還拉著合唱團的男同胞們“組隊PK”,“唱起來更有勁了”。 數據也能說明這個策略頗有成效:Z+KTV工作日上午的包廂使用率從30%提高到了70%,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待40到50批老年客人。 中海環宇城MAX的“老友聚”套餐,則玩出了更巧的花樣。他們推出“集卡換福利”活動:老人每次消費“老友聚”套餐,就能領4張卡片。3張可換6個雞蛋,9張換一張電影票。“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換物,老人們不光自己來,還會拉著子女、孫輩一起參與”,工作人員說。
中海環宇城MAX五樓的自助餐廳,每到飯點人滿為患,以家庭消費為主。(牛益彤 攝)
這種 “老人牽頭、全家參與” 的模式,也帶來了變化。中海環宇城MAX市場部負責人單詩琪說,活動推出後,工作日來吃飯的老年人變多了;餐飲、零售的銷售額也有提高,其中兒童玩具的銷量增長明顯——“老人們多會帶著孫子孫女來吃飯,吃完逛一逛,給孩子買個玩具”。 長寧龍之夢的“10元銀發觀影”則更懂“陪伴”。每天上午10點的場次,60歲以上老人現場排隊,花10元就能觀影,還能免費帶2名親友,上座率輕輕鬆鬆就超過80%。87歲的王奶奶已經是第二次來看《戲台》這部電影,這次她帶上自家老伴,“以前總覺得看電影是年輕人的事,現在有優惠,午夜福利电影也能約著一起樂嗬樂嗬。” 這種“錯峰聯動”的模式,在上海多個商場已出現。商場盤活閑置資源,使其轉化為麵向銀發族的專屬福利,同時將單人消費轉化為全家共同參與,將冷清時段也轉化為消費。
在長寧龍之夢,《戲台》上午場的上座率能達到80%,10元“銀發票”頗受老年人歡迎。(牛益彤 攝) 如果說“錯峰套餐”是商場的自發嚐試,那麽“長者友好商城”的建設,則是政策推動下的“係統升級”。 7月,普陀區發布了上海第一份《長者友好商城建設標準》,從文化、管理、服務、環境、應急這五個方麵,給商場定下了“適老規矩”:商城主要出入口要有方便輪椅上下的坡道,智能設備要能支持語音操作,公共區域要設老年人專用的休息區;還要提供手機操作指導、輪椅租借、血壓監測等基礎服務,甚至得有專門的誌願者導覽員。 服務上的變化更貼心。在中海環宇城MAX一樓的服務台,戴著“長者友好”徽章的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幫老人解決購物過程中的“數字難題”:調大手機字體、預約會員沙龍活動、綁定社保卡支付……78歲的周爺爺上周剛學會用手機購買電影票,“以前總怕麻煩孩子,現在有人手把手教,我自己也能搞定了。” 更讓人暖心的是“應急保障”。商場客服台設置“老年應急點”,配備血壓儀、血糖儀、心髒除顫儀,還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誌願者隨時待命。 “適老服務不止於‘方便’,更要讓老人感到‘被需要、有價值’。”中海環宇城MAX的“老友記俱樂部”,就在嚐試踐行這句話。
每周四,商場定期舉辦的長者沙龍名額供不應求。62歲的王爺爺正拿著手機,跟著老師學“怎麽調濾鏡”。“以前覺得拍照就是‘哢嚓’一下,現在才知道角度、光線這麽多講究。”他指著自己的手機展示:有公園的花,有孫子的笑臉,還有商場的角落風景。“這張是我拍的,老師說構圖不錯”,王爺爺的語氣裏滿是驕傲,“以前總覺得老了就該待在家裏‘等著被照顧’,現在才知道,午夜福利电影也能當‘攝影師’。” 俱樂部和華為合作的智能手機課更火,每次30個名額,一開放就被搶光。“老人們不隻想學基礎操作,還想學怎麽剪輯旅行視頻,怎麽用美顏和孫子視頻,怎麽發朋友圈配文案。”工作人員說,有位阿姨學完剪輯,把去雲南旅遊的視頻做成了“紀錄片”,在家庭群裏被小輩們誇“太潮了”。 兩個月裏,俱樂部舉辦了20場活動,從免費觀影到木偶戲入門,場場都坐滿了人,一共服務了上百位老人。 可見,銀發經濟的深層動力遠超折扣。當商場從設施到服務全方位體現尊重,滿足其社交、學習與價值實現需求,自然激活了巨大的消費活力與歸屬感。 在采訪中可以發現,老年消費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畫像”:他們熱衷拍照打卡,在適老化商品展示區認真挑選;社交活躍度高,在俱樂部裏呼朋引伴;穿著時尚,演出前甚至會特意預約美甲服務。 更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對新興體驗的擁抱遠超預期。在一場名為返老還童體驗日的活動中,環宇城將地點設在三樓的室內兒童樂園meland,組織了15位老人前來體驗。 80歲的牛奶奶是第一個衝上滑滑梯的。她像孩子一樣張開雙臂滑下來,落地時還特意擺了個“勝利姿勢”。“以前總覺得‘老了就該服老’,坐要端正,走要緩慢,不然就‘不像老人’。”牛阿姨拍著手上的灰,笑得燦爛,“今天才發現,年齡就是個數字,想滑滑梯就滑,管別人怎麽看!”
更讓人意外的是電競區的“銀發戰隊”。70歲的趙爺爺戴著VR眼鏡,和幾位老夥伴組隊玩遊戲,“最後排名比年輕人還高呢!”,單詩琪提起來也十分驚歎。 這種對“新事物”的熱情,在第一百貨的“銀鈴俱樂部”裏更明顯。這裏的AI課程場場爆滿,老人們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學“怎麽讓AI畫一幅‘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有時候老人們還會比誰剪視頻剪得快”,第一百貨的張經理說,有位阿姨把去新疆旅遊的視頻剪成了“大片”,在朋友圈裏收獲了不少點讚。 社交,是老年群體在商場裏的另一大“剛需”。而商場提供的,正是他們最需要的“無壓力社交場景”。 李奶奶的“唱歌小分隊”就是這麽來的。最初隻是兩三個老姐妹約著唱歌,後來在KTV遇到其他老人,“一聽他們唱的歌午夜福利电影也會,就慢慢混熟了”。現在這個小分隊人越來越多,也慢慢變成了李奶奶生活中的重要一環。 這種“社交帶動消費,消費促進社交”的循環,讓商場成了老年群體的“新型社區”。據介紹,中海環宇城MAX 60周歲以上會員數量較年初增長15%,許多長者都產生了複購行為——他們來商場,可能不隻是為了唱歌、吃飯,更是為了“見老朋友”。 過去,人們總覺得“老年人舍不得花錢”,但商場裏的消費數據正在打破這個偏見。以中海環宇城MAX為例,上半年的營業額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銀發族帶來的消費是重要增量。單詩琪分析:“老年人的消費不是‘衝動型’,是‘價值型’——他們願意為‘快樂’花錢,為‘社交’花錢,為‘自我提升’花錢。” 一直以來,老齡化被視為“社會挑戰”,但商場裏的場景告訴午夜福利电影:老齡化也能是“發展機遇”。 不少業內人士都提到,隨著商場精細化運營理念的深入,越來越多商家開始采用客群時段適配策略——通過優化日間非高峰時段的包廂、影廳等資源,以適配性服務吸引老年群體。在此過程中,商家逐漸發現:老年人的核心需求遠非“低價”所能涵蓋,他們更渴望獲得社交歸屬感、消費尊重感與自我價值實現。 複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希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中國銀發消費的需求非常多元,這主要是中國老年人口群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特別是60年代出生人群開始進入老年,這一群體的規模大、經濟實力強、消費理念新,為中國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賽道。 最近,第一百貨“銀鈴俱樂部”的會員們,剛參加完一場“脫口秀”體驗,“午夜福利电影找到一家脫口秀俱樂部做活動,沒想到很多老人都非常開心,想著下次也能講講自己的故事”,第一百貨商業中心百樂新娛商場的張經理說。
相較傳統商場的功能是“賣東西”,“長者友好”商場更像“公共空間”的補充——休息區舒適,免費課程隨到隨學,豐富的吃喝玩樂選擇,甚至還有固定的社交夥伴,對老人來說,更有吸引力了。他們不再是社會的邊緣群體,而是充滿活力的消費主力;不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對象,而是主動追求生活品質的主體。 原標題:《上海“老年友好”商場:老人賽電競、學AI、玩滑梯…老年生活也可以很遼闊》 |